莲子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入冬,3个方法让脾胃暖和温暖中焦,护脾 [复制链接]

1#
福州白癜风医院 http://pf.39.net/bdfyy/bjzkbdfyy/140721/4429412.html

一场大雪让这个初冬变得更加寒冷,骤然降温给身体也带来了极大的考验,很多人到了冬天脾胃就不舒服,总是腹痛腹泻,甚至一边吃一边胀气,总感觉一股寒气被自己一起吃进腹中,这都是寒邪惹的祸。

中医里有“六邪气”,分别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,其中寒性凝滞,冬季,天气寒冷,寒邪由外而入,不光冻手冻脚,还会直接侵入到我们身体的内里,伤害我们脾胃的阳气。

而且寒邪还会有“伪装”的外衣,很多内寒外热的人,都以为自己是因为上火,才会牙龈痛,咽喉痛,口腔溃疡,实则也是因为寒气深入到我们的脾胃之中,这种外部有火的表现,只因内脏的寒气太重,把热的元气都逼到了外面。

这些元气本该深藏在我们的体内,这样外散出去,导致我们的身体也会虚弱下来,这就是所谓的元阳外越。想要引火归元,把这些寒气都驱散,就要从内里振奋元气,把脾胃温暖。

趁着刚刚入冬,好好养脾胃,脾胃好,脾阳足,寒热平衡,这些恼人的脾胃问题都会一并解决掉。

温暖中焦,养护脾胃,3个小方法请收好

坚持艾灸:从外部来温煦脾胃

脾胃虚寒,脾阳弱者,艾灸可以一试,而且艾灸无论春夏秋冬,四季皆可,灸者,乃艾之火攻,能壮人阳气,益人真阴,灸法虚寒者能补,郁结者能散。艾灸可以用其温阳之效,升脾阳,化脾湿。

艾灸一般有四个阶段:寻气、得气、守气、追气。

寻气:取一截艾条(约3寸长),捏于指端,点燃后置于腹部上方,平心静气,凝神于指,运用回旋灸或雀啄灸的方式,逐渐探寻经气。

得气:在施行回旋灸或雀啄灸时,若身体产生感应,则可感受到指端的艾条被吸附,此为气至,也就是得气。此时的感觉是介于痛与不痛之间,虽感灼热,但仍可忍受。

守气:得气后,一般都要守气,就是保持此时的艾灸位置,任由艾条与身体互相吸引,此过程一般需要5~15分钟,吸满则不再吸引,甚至会互相排斥,此时会开始感觉到疼痛。

追气:这个不一定人人都有,有些人在守气到气满时,会感到有一股力将其牵引往腹部的周边引,并在另一个部位上重新获得灸感,有时甚至可以循行到经络末端,这就是追气。这个过程中,寻气和守气最为关键,守气一定要到气满为止,也就是要灸透这个部位。

因艾灸的温阳之效显著,为更好排出湿寒,在灸完后最好喝上一大杯温开水,注意保暖,避免寒邪再次侵入。

坚持食养:从内部来温煦脾胃

胃以通为补,脾以健为运。现代人普遍吃得多,运动少,压力大,心情差。这样往往容易寒湿内生,尤其是痰湿特别重,对于这种情况,用补法不如用通法,通降阳明,泄去浊毒,最利于健康。
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说,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。”《灵枢决气》中也说,“胃满则肠虚,肠满则胃虚,更虚更满,故气得上下,五脏安定,血脉和利,精神乃居。故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”

可见吃得多并不见得对五脏有好处,我们更要吃对,吃一些让脾胃舒坦的食物,脾胃舒坦了,便能很好地将食物转化为精气、气血,濡养我们的身体。根据现代人的现状和体质,就要寻求一种通而不泄,补而不腻的方法来养脾胃。

分享两款自古流传下来的食养方法,最为稳妥见效。

四君子汤

四君子汤记载于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,原方用人参、白术、茯苓各9克,炙甘草6克,水煎服。方中人参甘温,大补元气;白术苦温,燥脾补气;茯苓甘淡,渗湿泻热;甘草甘平,补气健脾。

但因人参性偏热,后人很多用相对平和的*参代替,将这四种食材与大米一同煮粥,或是加入红枣、猪肚等熬煮成汤,每天早晚来上一碗,特别适合脾胃虚弱,虚寒者食用。“君子”在古代泛指才德出众之人,而这四味食材性味平和,常作补气之品,故称四君子。该方可益气健脾,后人在此方的基础上进行增减,适合各种脾胃不适的情况。

加陈皮:重在健脾理气,补而不滞,食欲不振可加陈皮同煮;

加陈皮半夏:增加化痰之用,既补又消,益气健脾,燥湿化痰,痰湿重可加陈皮半夏;

加木香砂仁:温中醒脾,脾胃湿寒气滞,腹胀腹痛,可加木香和砂仁,理气止痛。

八珍糕

不喜汤食者,可食糕。此糕名为八珍糕,初见于明代御医陈功实的《外科正宗》,称其:“服至百日,轻身耐老,壮助元阳,培养脾胃,妙难尽述”。

后传入清宫,深受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喜爱,称为他们的日常食膳之一,此后八珍糕的方子被发扬光大,直至今日,成为了许多养生人士的健脾养胃小糕点。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罗大伦也在《阴阳一调百病消》一书中对八珍糕屡屡称赞。

他分享出了改良后八珍糕的配方:太子参20克、白术30克、茯苓50克、山药50克、薏苡仁50克、芡实20克、白扁豆20克、莲子肉50克、生山楂30克、炒麦芽30克。

把这些研成粉末,再把糯米、大米研成粉末(大米和糯米的重量分别是二百克),然后和其他粉末混合,加水和成面,可以加一点白糖,然后放在笼屉内蒸,蒸熟了以后切成糕,烘干,以便于存放。

脾胃不适者,可按照上述配方自己制作,若觉得材料繁多,程序复杂,味道不好控制,那么可以试试看这款经典的古方八珍糕。为了还原这一口美味,从选材到最后的烘焙,经过数十次的改进,配方比例的调整,终于研制出这样一款口感和营养都十分不错的八珍糕。

遵循古方,选取了八种药食同源的道地食材,我们在原有的基础配方上进行增减,添加了一味适合现代人体质的,鸡内金,鸡内金乃鸡脾胃之中的*色膜,有疏通清理之效,体内的寒、浊、湿,皆可用其清之,无论后面的食材效果再好,也得把脾胃清理干净,食材才能补养得进去,这就是现代人养脾胃,在通不在补的原因。

而且积滞的东西清理完,里面的气机一定不对劲,就和洞穴中乌烟瘴气的环境一样,这时也得需要一味能够调顺气机,让气机平顺下来的东西,麦芽行气,起到了调理气机的作用。

彻底清理干净后,莲子的清新之气可唤醒脾胃,之后砂仁辛香,有温散之用,把体内湿浊也可以化开,之后茯苓和薏苡仁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,这三者可以完成脾胃的升清降浊循环。

山药主健脾,把脾胃运化给强健上来,山楂味酸,有收敛效果,把这些补益脾胃的给收敛住,使之不流失。最后把上述的食材都打成非常细的粉末,与小麦粉和鸡蛋混合好,揉成面团,之后再定型烘焙。

烘焙的方法也很讲究,摒弃了传统高温烘焙法,采用更为先进的低温烘焙,保留食材中的营养不流失,其中各自的性味也能更好地融合,烘焙后,食材本身的味道散发微微的焦香气,而且没有添加蔗糖,保留食物原始的滋味,不能吃甜的朋友也可安心食用。

嚼着干湿适度,不干不硬,丰富的各种果实的滋味,淡淡的清香,不噎人也不黏牙,家里的老人们都非常喜欢吃,每天来上两块,轻轻松松养好脾胃。

沐足热敷:从根源温煦脾胃

很多食欲不振,吃不下东西的朋友,也可以用泡脚的方式来养好脾胃,脚部堪称是人体的树根,我们身体的肝、脾、肾这三条阴经,都经过脚部,每晚泡泡脚,不光能温暖疏通,更能扶助阳气,温里祛寒。

我们喜欢泡脚的朋友都有这种感觉,脚底一暖,我们的腹部、手乃至于鼻尖都暖和了。我国的传统理论中就有:“一年四季沐足,春天洗脚,开阳固脱;夏天洗脚,暑湿可祛;秋天洗脚,肺润肠蠕;冬天洗脚,丹田湿灼”的记载。

泡脚的水温一般维持在38℃~43℃为宜,不要过烫;浴足时水深通常要淹过踝部,且要时常搓动。泡脚时还可以加一些艾叶或是干姜,有助于驱寒,若是体内痰湿过重,湿重不化者,则可以搭配上温胆汤的配方来泡。

这是十大名方之一,被药王孙思邈收录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。

温胆汤配方:茯苓30克,半夏6克,枳实6克,炙甘草6克,陈皮6克,竹茹6克。它可以化掉我们体内的痰湿,等同于去掉束缚脾胃的“枷锁”。

枳实是破气的,相当于是化痰的先锋,打头阵,要想破除固有的痰湿,得把原先的痰阻状态打破,枳实就有这样的本领,从肺和胃开始往下攻,把脾胃的气机都打开。

陈皮性温,健脾行气,燥湿化痰,可以使脾胃温燥,脾得温则运行,脾运转起来了,痰湿就可以去除了。而且陈皮有着独特的清香气味,这种香气可以醒脾,脾胃一旦从慵懒中醒过来,就会“卖力干活儿”。

茯苓有健脾和胃利湿的作用,也就是把“痰”形成的源头,脾虚扶正,然后去掉体湿。半夏主化痰,半夏的性子很猛,又是温性的,能降气,性温可以把痰给温化了,降气就可以推动痰往下走。

甘草可以直接滋补脾胃的津液;竹茹让胃气顺着人体往下走,只有胃气降了,胆气和肺气才能上升。而且竹茹凉润降逆,可清肺利痰,有宣通三焦水道的作用,可以把痰湿都给化出去。

这个不用吃也不用喝的方式,每天只需泡一泡,就可以轻松调养脾胃,若是懒得搭配,咱们也有现成的泡脚包供大家使用,搭配的草本和比例皆是按照上述古方所制,把所有的草本都剪碎,有助于草本性味的散发释放,封存在无纺布袋子中,非常方便,收拾清理也不费事。

若是想让草本的效力释放得更好,还可以提前把泡脚包放进锅中用大火煮沸,煮10~15分钟后,把汤汁和泡脚包一起倒入桶内,再进行泡脚。

温热感从脚底涌入,感觉体内的寒气湿气都在源源不断往外散,刚泡进去还会忍不住打个“激灵”,渐渐地手脚暖了,脾胃舒坦了。

以上三种方法,可以温暖我们的脾胃,驱寒排湿,让全身都暖暖的,胃口越来越好,气色越来越佳,身体也越来越舒服,再也不动不动就上火了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